学校官网 | 联系我们
珠海市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纲要

文章来源:  本站      时间:2011/03/09  点击次数:   [ 字体:  ]  

珠府办〔200728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市府直属各单位:
  《珠海市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OO七年六月十四日

珠海市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纲要

产学研合作,即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上的协同与集成,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可或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

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珠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产学研合作基础及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背景和基础
 (一)国内外现状
  产学研结合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发展的,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意义,已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产学研合作工作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根据本国的实际形成了各富特色的产学研发展模式。美国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是以资金、项目为纽带,推动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主要方式包括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共建研发中心等;英国模式中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并使之通过与高校教育合作提高经济竞争力;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它国家如加拿大、日本等的产学研结合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我国产学研合作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全国范围内的产学研工作始于1992年由国家经贸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在市场和政府的推动下,产学研合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企业与大学、研发机构的合作正由偶发式的合作走向经常性的合作,合作内容与方式也不断纵深发展,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建立技术入股、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联合开发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长期合作研究,同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上市公司,特别是高校科技产业以及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更有活力,更有力地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产学研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
  产学研合作是强化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降低对国外技术依存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必由之路,是促进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迫切要求。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推动和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和研发活动的投入,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从而使企业更好、更快地成长。因此,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加强技术研发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产业技术源头上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
技术创新长效机制。

(三)我市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和环境
  1.产业基础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1.4%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7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85%。在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中,企业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85.4%。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实力迅速提升。至2006年底,我市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2家;民营科技企业316家。我市已有德豪润达、威尔科技、东信和平、远光软件等四家民营科技企业相继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珠海炬力也于2006年作为国内第二家芯片设计公司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珠海已形成了一批颇具实力的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市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链日趋完善。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特别是珠海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需求日趋旺盛,为珠海的产学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体制和制度环境
  为推动我市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珠海市促进产学研合作暨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以市科技局局长为主任的市促进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日常工作。
为了不断完善珠海市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市政府今年初出台了涵盖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和激励、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的26项近400个条款的配套政策,与珠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构成了“1+N”自主创新政策框架和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三分之一的政策法规涉及产学研合作工作,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政策环境。
在政府科技投入方面,我市设立了珠海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每年市财政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我市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和为我市企业获得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进行资金的配套。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为我市产学研合作营造了良好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3.
技术支撑环境
  (1)大学园区
目前有八所大学在珠海设立了校区和分校(其中教育部所属重点高校三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63000人,拥有约4000名高校教师,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约2000人。在教学的基础上,各高校逐步加大了珠海校区的科研投入,研发团队逐步壮大,已建成各类实验室和科研机构100多个。学院(校区)和校本部的院士、学术带头人等顶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研究生教育也有很大的进展,吉林大学已在珠海设立了南方研究生院,并于今年3月份启动了博士生招生计划。中山大学也即将在珠海设立研究生院。大学园区正在成为我市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攻关的重要依托力量。
  (2)工程中心
目前,我市共组建了3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6家省级工程中心(其中3家为省级重点工程中心)、8家市级工程中心。已组建的工程中心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些工程中心和相关高校共建了多家联合试验室,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承担着国家、省和市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大量科研课题,是实现我市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核心环节,对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企业技术中心
目前,我市已有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市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

我市已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电器、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和电力能源等六大产业,它们承担了省市许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推动经济的内涵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公共实验室
我市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学园区的发展优势,依托高校,面向企业,建立了6家市级公共实验室。公共实验室的建设在共性技术攻关和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撑和导向作用,有助于整合现有科技资源,解决产业发展中特定技术与人才需求的问题。
5)公共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
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我市设立了南方软件产品检测中心、南方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南方网络检测中心等IT产业服务平台,建成了珠海市科技文献资源支撑平台、珠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珠海市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这些公共平台的建成,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为全社会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撑。
  4.科技服务环境
  (1)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我市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为骨干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2)科技企业孵化器
  我市充分利用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方面的集聚效应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科技产业环境,建立了以清华科技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南方软件园、民营科技园、广东珠海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为骨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涵盖了初创、专业和综合等不同类型的孵化功能。目前经市政府认定的上述5家孵化器的在孵企业203家,毕业企业31家。孵化器的孵化功能日趋完善,为高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提供了有效、快捷的通道。同时,珠海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也必将使我市的科技孵化与产学研合作环境进一步完善。作为珠海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于2006年成立,这标志着珠海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开始步入实质性阶段。
  (四)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珠海市近年来产学研合作主要以项目合作为主、机构共建为辅的方式进行。据珠海市2004—2006年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数据显示,三年来各级政府共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161项,涉及高校62所,企业99家,政府支持经费365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22148万元。这些项目形成专利196项,实现年产值近38亿元,新增利税9.25亿元,产学研合作为我市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在这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以近年我市获得的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为例,有11个项目共获得经费1945万元,项目全部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其中产学研项目有5项,获得经费占总经费的66%2006年获得省支持的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也集中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近年来,珠海市政府、企业和相关大学在机构共建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汇总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共建产学研基地。一般建在企业,以研究生、博士实习培训为合作基础,吸引大学的教授、专家进驻企业,主要协助企业进行前沿性的技术攻关,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制提供技术储备。二是共建联合实验室。主要建在企业的工程中心,利用工程中心的仪器设备和产业化条件,发挥大学人才和技术优势,共同开发和试制新产品。三是异地科研机构共建。有实力的企业对国内相关研究机构注资,买断研发成果,直接进行产业化。四是在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目前珠海建在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有两家,直接依托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技术力量,开展研发工作。五是依托大学建设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室。目前珠海市政府和相关大学完成共建的已有一家,这些重点实验室的引进,可为珠海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六是大学和投资公司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用大学的技术力量参与在孵企业的技术研发。上述六种形式的机构共建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它与单纯的项目合作相比较,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认识和政策导向不到位
我市的一些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战略意义,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存在偏见,特别是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高校,有不少人认为搞基础研究和发表论文才是做学问,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轻视横向合作,轻视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大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动力和能力匮乏。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政策配套和政策导向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相关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2.
信息沟通不畅
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的供给方和技术的需求方,对接和沟通的渠道不畅,随意性大,效果欠佳,影响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全面开展。
3.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力不足
珠海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历史上看,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和先进地区相比,明显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科技中介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成果评估、成果转移能力不足,科技服务水平不高。
4.
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珠海科技投融资体系相对薄弱,特别缺乏具有稳定渠道的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承接的产学研项目,全社会难以形成投融资合力共同推进和支持。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紧密围绕珠海市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促进引导、组织协调、统筹实施的作用,走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充分确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及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以增量投入激活存量,并配合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创新模式,突破瓶颈,形成多元投入、资源共享、广泛协作、联合攻关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要将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建设珠海市创新体系结合起来,加强配套环境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按照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出发,系统安排,分步实施,软件、硬件一起抓,建立起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各环节有效对接的产学研长效机制。要坚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目标,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自主创新。要坚持以示范工程(示范基地、示范区、示范项目等)为带动,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为突破,使珠海市产学研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发展目标

珠海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将珠海市建成体制健全、环境完善、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活动活跃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市。
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领域,通过一批重大产学研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在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带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高水平的产学研示范基地3—5家,示范区1—2个。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大学10—15家,新建有产学研合作内容的工程中心8—10家,依托大学新建公共实验室10—15家。企业和大学共建博士后工作站3—5家,工程硕士点若干家,本科生、研究生实训基地一批。


四、措施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或今后更长时期内,我市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措施和任务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探索体制性突破,结合本地优势,统筹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支撑体系,以创建广东省产学研示范市为主线,结合示范基地、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形成多层次的示范带动体系。通过体制创新,形成多位一体、多环节对接的产学研长效机制。
(一)力争实现企业和高校对接及合作模式的创新
基于对珠海市产学研合作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我市今后产学研合作工作将着力于实现如下几种模式的创新:
1.
依托孵化器的初创型模式:加强对初创期校企合作技术成果(企业)的培育扶持,对有一定市场前景和技术含量的科技项目(企业)进行孵化培育,促使其成长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对于此类合作模式下的合作项目,由于项目自身尚未完全成熟等原因,其合作的预期往往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要在服务环境和政策扶持方面予以宽容对待,允许一部分合作项目的失败,并在机制上为失败的项目化解部分风险,为初创期的产学研合作营造宽松的环境。
2.
基于单项技术项目或成果的常规型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作为合作主体一方的企业往往是尚未形成稳定研发团队或较强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尚不具备长期合作的打算或能力,往往寄希望于通过短期或单项合作,对某项技术或产品进行研发创新,进而赢得市场和发展的机遇。对于这种合作模式,我市要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配套服务等措施促使其向纵深发展,使合作更具长期性、稳定性和产业性,促使单项合作与产业的培育、产业链的形成、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实体的建立等结合起来,最终伴随企业的成长实现向长期的、稳定的高端合作转型。
3.
立足企业的基地型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作为合作主体的企业一方,对合作的影响力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不仅是经费投入和硬件投入的主体,而且,企业自身也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和较稳定的研发队伍,企业和大学是一种门当户对式的战略合作联盟关系,合作内容是以在企业内共建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为基础,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合作本身的需要,进而共建高级人才工作站、研究开发院等,通过高校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与补充,使企业具备更强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这种模式将成为我市十一五期间产学研合作的主流模式。
4.
跨机构、跨项目的产业培育型模式: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通过中介机构的有效参与和协调,组织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可以是几家企业或几家高校),以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综合研发水平、培育产业为目的,选择有关联的项目群,进行综合性、产业化联合研发,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市场前景、优势互补的系列化技术成果和产品。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择优扶持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有竞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5.
其他模式:除上述主要模式之外,我市还将鼓励更多的、更灵活的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和各合作方意愿的合作模式的出现。
(二)创新产学研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
人才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支撑,我市今后将围绕产学研合作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思路,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建立新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1.
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
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相对成熟、成效显著的实习基地,政府将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倾斜,并将实习基地的建设效果纳入到科技型企业的相关考核及评估指标体系中。
2.
创办直接面向产业的工程硕士点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具备的条件,探索高校与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申办工程硕士点的工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增强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能力和造血能力。政府将对申办成功的工程硕士点给予补贴和政策支持。
3.
申办博士(后)工作站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高校共同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高端科研人才,提高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借助高校雄厚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研发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和高端技术问题。
4.
探索多途径人才引进方式
以产学研合作和校(院、所)企合作为纽带和载体,鼓励实引进、软引进、虚拟引进等多种引进方式相结合,促进项目引进、研发机构及研发团队整体引进等,提高珠海市产学研人才引进的整体规模和水平。政府要配套相关政策,对在引进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工作中成效显著的企业或机构给予大力扶持。
5.
建设市级重点学科
鼓励高校根据珠海市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市级重点学科。
(三)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服务支撑体系
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打造和进一步完善平台+机构的产学研服务支撑体系。
1.
产学研服务支撑平台
珠海市产学研服务支撑平台包括: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化服务平台、公共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研究开发院等。
要建立起珠海市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并使之成为我市产学研资源的集成网站和门户网站,成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沟通、对接的重要媒介和桥梁;同时,该平台还将成为政府对产学研工作进行公共服务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和丰富该平台的功能,使之确立起在整个产学研服务支撑平台体系中的顶层平台的地位。
为提高公共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社会整体创新成本,在政府统筹协调下,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建设包括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文献支撑平台技术成果转移平台等在内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并使之与国家和广东省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相衔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资源支撑网络环境共建机制管理机构制度规范等五大要素。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珠海南方软件测试中心、珠海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珠海网络检测中心、生物制剂公共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科技产业服务平台,构建支撑我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运转高效的科技产业服务平台体系。
发挥我市大学园区各高校和其他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设备优势,推动珠海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建立若干家市级科技创新公共实验室(截至目前已有6家正式挂牌),有条件的公共实验室要积极争取加入到省级公共实验室的行列。除对市级公共实验室的人员、设备、场地、学科和研发项目有具体要求外,还要建立公共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机制,将大学和企业的研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研发的上下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研发效率。
继续加强对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组建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十一五期间,新组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工程中心,加快推动企业进行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认定的步伐,同时建立起技术创新、工程研发项目的经费资助新机制,鼓励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各种项目研发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出一批可带动产业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型项目,形成一批规范与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配套工艺,培养一批具有相当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的研发团队。
十一五期间,将以一批龙头企业和大学为依托,建立3-5家研究开发院,鼓励和引导企业以研究开发院为平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和研发工作。
2.
产学研服务机构
发展产学研服务机构是产学研合作的客观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一批背靠政府、以政府公共科技资源为依托的重点骨干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我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政府要加大对这类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增强这些机构的科技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政府科技服务职能强有力的承载者。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或兴办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中介机构,引进外来中介服务机构,最终形成以依托政府公共资源的官办非营利科技服务机构为骨干、以民营科技中介机构为补充的多元立体化产学研科技服务体系。要继续加强我市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清华科技园、南方软件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广东珠海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民营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专业孵化器的扶持力度,使其孵化环境更趋完善,孵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还要结合珠海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丰富孵化功能,强化对初创期技术和项目的孵化能力,提高我市综合性孵化规模和水平。
(四)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十一五期间,在业已形成的“1+N”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的框架下,还要对已出台的科技政策进行全面的梳理,进一步分析我市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的规划、计划和方案。特别是要针对产学研合作的需要,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和若干配套政策。要围绕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这一核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结合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和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力争使我市的科技政策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更加高效、完备、系统和科学。
要重点围绕科技资源共享、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公共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公共平台的运行管理、降低全社会创新创业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服务环境等环节,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要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法保护科技人员在从事知识、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依法协调单位与个人之间在职务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中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界定产学研合作中各合作方的知识产权权属。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构筑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机制。要将对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与其发明创造的效益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及时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产权保护机制。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按照《珠海市专利技术实施计划工作方案》,将科技工作与专利工作有机融合,有效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知识产权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
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全社会的专利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并进行分类指导,形成专利意识氛围浓厚、中介服务兴旺发达、推广应用快速便捷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完善投融资体系
要在充分发挥珠海市产学研专项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企业在产学研活动中的投入主体地位,同时,着力完善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围绕产学研合作的需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建立融资担保、贴息等机制,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探索建立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为引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带动金融担保机构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政府产学研专项资金投入机制,提高政府科技投入效率,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广东省和国家的相关专项科技资金支持。要充分利用好政府针对园区、科技企业及重点产业的各项倾斜和优惠政策,使产学研合作获得政策性间接投入的支持。
政府要进一步有计划地培育更多企业上市融资,从而增强企业对研发活动和产学研合作的投入能力。今后,我市要培育更多条件成熟的企业选择国内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以及香港、美国等主板和创业板市场挂牌上市,对于已上市的企业应当鼓励他们通过资本市场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继续完善和推广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珠府办〔200536号)精神,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一步完善政、企、银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推进政府、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与交流。
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政府将探索从科技财政投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并以民办官助的方式,广泛吸引民间、金融机构、外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参与其中,十一五期间,每年由政府搭台,以珠海市风险投资洽谈会为载体,引进若干家国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公司,来珠海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体制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和市场氛围。
(六)以示范工程为带动,推进产学研工作
开展示范工程是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我市十一五期间开展产学研示范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创建广东省产学研示范市为目标,积极稳妥地建设示范区、示范基地和实施示范项目,并以示范区、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示范项目的实施为依托,总结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和借鉴,使我市真正发挥出以示范工程为基础的产学研示范市的带动引领作用。
在产学研示范工程的建设和实施中,要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要加强对实施成效的考核评估、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监理,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程序,制定必要的监管制度,确保建设质量和成效。要将示范工程的建设实施与人才引进、研发团队引进、研发实体建立等创新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取得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双重效益。